2023年10月,欧盟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并计划实施临时反补贴关税措施,声称中国政府对本土电动汽车企业提供了“不公平补贴”,导致欧洲市场受到冲击,这一决定引发了中方强烈反对,2024年1月,中国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诉讼,要求欧盟撤销其单边措施,此举标志着中欧围绕电动汽车产业的贸易摩擦从“口水战”升级为法律层面的国际规则博弈。
这场争端的核心在于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指控,欧盟委员会认为,中国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方式扶持本土企业,使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价格比本土品牌低20%以上,构成“市场扭曲”,中国商务部则多次强调,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源于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优势,而非政府补贴,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占全球60%,其中对欧出口增长超过45%,欧盟已成为中国电动汽车第一大海外市场。
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协定),成员国需证明补贴行为具有“专向性”(即仅针对特定企业或产业)且对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才能采取反制措施,中方在诉状中指出,欧盟的指控存在三大法律漏洞:
法律专家指出,此案可能成为检验WTO争端解决机制效力的试金石,目前WTO上诉机构因美国阻挠仍处于停摆状态,若案件陷入“悬而未决”的僵局,或将加剧国际贸易规则碎片化风险。
这场争端折射出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下的深层矛盾,欧盟为实现《欧洲绿色协议》设定的2035年禁售燃油车目标,急需平价电动汽车;其本土产业在电池技术、成本控制上落后于中韩企业,德国经济研究所报告显示,中国电动汽车的单车制造成本比欧洲低1.2万欧元,主要得益于完整的锂电产业链和规模化生产优势。
欧盟选择以贸易壁垒替代产业升级的策略引发多方质疑,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研究指出,若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20%关税,到2030年欧洲消费者将多支付420亿欧元,减排目标可能推迟3-5年,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此举可能破坏全球碳中和合作——中国供应着全球65%的动力电池和80%的电池材料,任何贸易壁垒都将推高全球绿色技术成本。
中国的WTO诉讼获得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支持,巴西、南非等国公开批评欧盟“滥用贸易救济工具”,担忧发达国家以环保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特斯拉CEO马斯克则在财报会议上警告:“封锁中国市场创新只会让欧洲车企失去竞争力。”
欧盟内部亦非铁板一块,德国车企普遍反对加征关税,大众集团已宣布将向中国投资50亿欧元用于智能驾驶研发;而法国、意大利则力挺贸易保护,试图为其本土品牌争取转型时间,这种分裂凸显了欧洲在产业利益与战略自主之间的艰难平衡。
无论WTO裁决结果如何,此案都将深刻影响全球贸易规则演进,可能的走向包括:
对中国而言,此役不仅是产业保卫战,更是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关键契机,2023年12月,中国已在WTO提交《促进绿色贸易的补贴豁免倡议》,主张对碳中和相关产业实施特殊差别待遇,若能借此诉讼推动规则改革,将为全球绿色贸易树立新标杆。
中国将欧盟诉诸WTO的抉择,体现了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坚守,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当下,这场诉讼的价值远超个案胜负——它关乎能否通过规则而非强权解决争端,关乎全球绿色产业链能否避免被地缘政治割裂,正如WTO总干事伊维拉所言:“气候危机没有国界,应对之道在于合作而非对抗。”中欧作为全球碳中和进程的引领者,理应为绿色贸易树立合作范式,而非滑向零和博弈的深渊。
(全文约1680字)
上一篇:实达集团股票分析,科技板块股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