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科创板再次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截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科创板股价突破100元的个股已达23只,较年初增长近30%。中微公司、金山办公、寒武纪等明星企业股价长期稳居高位,部分公司市值突破千亿大关,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青睐,更折射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投资逻辑的深刻变迁。
从全球视角来看,高股价科技股并非科创板独有,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中,百元股占比超过20%,苹果、英伟达等企业股价更是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但科创板的特点在于,其百元股几乎全部集中在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关键技术领域,据统计,23只百元股中,18家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15.2%,远超A股平均水平,这种结构与纳斯达克早期互联网企业主导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中国科技创新的独特路径。
科创板的百元股现象,首先源于其制度设计的突破性变革,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通过差异化的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架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这一制度突破直接推动了创新药企君实生物、人工智能芯片龙头寒武纪等企业的上市,数据显示,23只百元股中,有7家上市时尚未实现盈利,但这些企业在核心技术突破后,市场估值快速攀升。
从产业层面看,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国产替代浪潮为科创板企业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以半导体行业为例,中微公司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已打入台积电5nm生产线,沪硅产业的12英寸硅片实现规模化量产,推动其股价三年内上涨超400%,生物医药领域,康希诺凭借新冠疫苗研发,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成为资本市场对"卡脖子"技术突破的价值重估范本。
尽管高价股阵营持续扩容,但市场对科创板估值体系的争论从未停息,当前科创板整体市盈率约为65倍,显著高于主板市场的15倍和创业板的45倍,支持者认为,科技企业的非线性成长特征需要采用PS(市销率)、DCF(现金流折现)等多元估值模型,以金山办公为例,其订阅制转型带来的经常性收入占比已超70%,市场给予其20倍市销率的估值,对标国际SaaS巨头Adobe的估值体系。
但质疑声音指出,部分企业存在技术商业化滞后、客户集中度过高等风险,某半导体设备企业尽管股价突破200元,但其前五大客户占比超过90%,且存货周转天数长达280天,更值得警惕的是,科创板50成分股中,机构持股比例中位数仅为25%,远低于主板的45%,反映出专业投资者对部分高估值标的的谨慎态度。
科创板百元股的分化趋势日益明显,2023年二季度数据显示,前10大高价股日均成交额达12亿元,而后10名则不足1亿元,流动性差距超过10倍,这种分层实质上是市场筛选机制在发挥作用:具备真实技术壁垒的华峰测控(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占率全球前三)持续获得资金青睐,而依赖单一产品的某生物试剂企业股价则从高位回落超60%。
市场的进化还体现在投资逻辑的转变,早期投资者追逐"硬科技"概念的热潮逐渐退去,当前资金更关注企业的商业化能力。澜起科技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其DDR5内存接口芯片量产进度直接导致股价在三个月内波动超40%,这种从"讲故事"到"看订单"的转变,标志着科创板正在向成熟市场靠拢。
展望未来,科创板百元股的演变将呈现三大趋势:
但这一进程也面临挑战,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可能延缓某些领域的技术突破速度,而注册制下的退市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目前退市率仅0.8%),如何在高估值与风险防控间取得平衡,将成为科创板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科创板23只百元股的崛起,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资本映射,这些高价股既是市场对"硬科技"的价值投票,也是检验中国资本市场成熟度的试金石,当投资者为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突破欢呼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长跑需要耐心资本的持续灌溉,或许正如纳斯达克历经互联网泡沫才孕育出FAANG巨头,科创板的百元股阵营终将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走出属于中国的科技领军者。
上一篇:中金公司股票,投资风向标股吧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