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分析 > 正文

以价换量仍是主流,透视中国消费市场转型期的生存法则 以价换量”仍是主流

价格战背后的市场逻辑
2023年双十一期间,天猫平台成交额同比增长仅2.1%,创下历史新低;京东家电品类均价同比下降8.7%,但销量增长11.2%,这一组数据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层矛盾:在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背景下,"以价换量"正成为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策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仅为6.8%,较疫情前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当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价格杠杆的运用已从战术选择演变为生存必需。

以价换量仍是主流,透视中国消费市场转型期的生存法则 以价换量”仍是主流

从汽车行业的直降潮到家电企业的"以旧换新",从快消品的"第二件半价"到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价格竞争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降价幅度突破历史阈值,特斯拉Model 3标准版累计降价达26%;二是促销周期持续延长,618与双十一之间的空档期被"99大促""双十二"等填补;三是价格传导机制失灵,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难以向下游转嫁,这种市场环境倒逼企业必须在价格弹性与利润空间之间寻找平衡点。


驱动"以价换量"的深层动因
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是价格战的根本推手,2023年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5.6%,部分行业库存周转天数超过警戒线,以空调行业为例,行业库存量突破4800万台,相当于全年销量的60%,当产能过剩遭遇需求疲软,去库存压力迫使企业采取极端价格策略,美的集团财报显示,其空调业务毛利率已从2019年的32%降至2023年三季度的24.7%。

消费者行为模式的转变加剧了价格敏感度,麦肯锡调查显示,61%的消费者在2023年更倾向于购买促销商品,这一比例较2021年上升18个百分点,价格比较平台的月活用户突破3.2亿,比价行为从耐用消费品向日常消费品蔓延,这种变化使得企业不得不通过高频次、大力度的促销活动维持市场存在感。

在资本市场层面,市占率仍是估值体系的核心指标,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小鹏汽车在宣布G6车型降价10%后,股价单日上涨7.2%,反映出投资者对销量增长的强烈偏好,这种估值逻辑促使企业优先考虑规模扩张而非利润积累,形成"不降价就掉队"的囚徒困境。


行业突围的典型样本
汽车行业的降价潮堪称教科书案例,特斯拉通过五次官方调价,将Model Y后驱版价格下探至26万元区间,直接引发30余个品牌跟进降价,这种策略带来销量增长(2023年Q3交付量同比增加38%)的同时,也导致行业平均毛利率下降至15.8%,更具启示意义的是比亚迪的"梯度定价"策略:在王朝系列降价保量的同时,通过仰望品牌冲击百万级市场,形成价格护城河。

家电行业则上演着"以价换量"的升级版本,格力电器在双十一期间推出"十年免费保修+以旧换新补贴"组合拳,表面让利幅度达25%,实际上通过服务绑定提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这种模式将价格竞争从单次交易延伸到长期价值获取,开辟出新的竞争维度。

在快消领域,康师傅、统一等企业通过"加量不加价"实现隐性降价,方便面净含量增加15%而价格保持不变,这种策略既规避了直接降价对品牌形象的损害,又实现了实际单价下降10.7%的效果,推动行业销量回升至2019年水平的98%。


价格战的隐忧与边界
持续的价格竞争正在侵蚀行业健康发展根基,手机行业数据显示,主流品牌研发投入占比从2020年的7.2%降至2023年的5.8%,专利申报量出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更严峻的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2023年1-9月,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注销数量同比增加23%,其中60%涉及价格恶性竞争。

价格信号失真可能引发市场机制紊乱,当消费者形成"非促销不购买"的心理定式,正常价格体系难以维持,某服装品牌调研显示,其正价商品销售占比已从2019年的68%暴跌至2023年的29%,这种畸形的消费习惯倒逼企业陷入"促销依赖症"的恶性循环。

监管层面的政策工具箱正在开启,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新增"大数据杀熟""虚假折扣"等条款,上海市场监管局2023年已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47起,但如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与维护市场活力之间取得平衡,仍是待解难题。


超越价格战的转型路径
价值竞争正在部分领域萌芽,华为Mate60系列在芯片突破加持下,实现溢价销售仍供不应求,证明技术创新可以打破价格魔咒,这种案例揭示:当产品力实现代际跨越时,消费者愿意支付品牌溢价。

数字化转型为降本增效提供新可能,盒马鲜生通过供应链数字化将损耗率控制在1.5%以下,支撑其实现"天天低价"策略,这种模式不同于简单降价,而是通过效率提升重构成本结构,形成可持续的价格竞争力。

差异化战略开辟新蓝海,元气森林用赤藓糖醇开辟无糖赛道,在碳酸饮料红海中创造200亿级新市场,这种创新证明,跳出同质化竞争框架,企业完全可能摆脱价格战的泥潭。


未来竞争格局展望
短期来看,价格竞争仍是主流生存策略,毕马威预测,2024年消费品行业价格弹性系数将维持在1.2-1.5区间,意味着价格每下降1%可带来1.2%-1.5%的销量增长,但中长期看,消费升级与技术革命将重塑竞争规则:智能家电渗透率突破40%、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超35%等结构性变化,正在孕育新的价值创造模式。

企业需要构建三维竞争力模型:价格维度保持市场准入能力,价值维度打造产品差异点,体验维度建立情感连接,海尔智家推出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将冰箱单价提升15%的同时实现销量增长,证明这种多维竞争策略的可行性。

政策层面需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包括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降低流通成本,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当前政策为100%加计),建立行业价格自律机制等,这些制度安排将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更优环境。



在消费市场转型的十字路口,"以价换量"折射出中国经济深层调整期的阵痛与希望,企业需要认识到:价格竞争是生存的起点,而非发展的终点,唯有将价格策略嵌入更完整的价值创造体系,在效率革命、技术创新、体验升级等多个维度同步突破,才能穿越周期波动,赢得持久竞争优势,当更多企业完成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跃迁,中国消费市场必将迎来更具质量的增长新时代。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