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汇分析 > 正文

六月降息,为何当前经济形势呼唤货币政策的及时调整?巩固央行6月降息的理由

(以下为1979字正文)

六月降息,为何当前经济形势呼唤货币政策的及时调整?巩固央行6月降息的理由

经济基本面承压:降息窗口已至 2023年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复苏动能呈现边际放缓态势,5月CPI同比增速回落至0.2%,创下2021年3月以来新低,核心CPI更是在0.6%低位徘徊,折射出终端需求不足的深层矛盾,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下方,中小企业新订单指数持续收缩,反映出微观主体经营压力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剪刀差持续扩大,表明货币传导机制存在阻滞,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亟待提振。

在价格指标持续走弱背景下,实际利率被动抬升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根据央行测算,当前加权平均贷款利率较去年末已下降45个基点,但受PPI同比降幅扩大影响,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反而较年初上升0.8个百分点,这种"名义降息、实际加息"的悖论,正在削弱前期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特别是对利率敏感的民营经济部门,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连续三个季度低于国有企业,亟需通过基准利率调整重塑市场预期。

巩固政策传导:疏通货币-信用循环 当前货币政策传导链条面临三大约束:银行体系流动性分层现象突出,同业存单利率与政策利率倒挂幅度达30个基点,导致中小银行负债端成本居高不下,信贷供需结构错配加剧,5月新增企业贷款中票据融资占比回升至28%,显示银行风险偏好持续收缩,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缓慢,提前还贷规模连续五个月超过新增中长期贷款,形成"流动性陷阱"的潜在风险。

通过调降OMO和MLF利率,可直接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形成"政策利率-LPR-终端利率"的顺畅传导,历史数据表明,每10个基点的政策利率下调,可在3个月内带动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下降8-12个基点,特别是在当前存贷利差收窄至1.8%的历史低位时,更需要通过基准利率调整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为降低实体融资成本腾挪空间。

内外环境嬗变:政策协调新要求 全球货币政策周期出现关键转折点,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首次释放暂停加息信号,欧央行虽坚持鹰派立场但已暗示紧缩周期接近尾声,日本央行则维持超宽松政策不变,主要经济体利差格局的变化,为人民币汇率企稳创造了有利条件,5月境外机构连续第三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入创年内新高,显示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意愿回升。

国内政策组合需要新的平衡,财政政策方面,专项债发行进度较往年滞后,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压力制约基建投资空间;产业政策方面,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领域投资回报周期拉长,需要低成本资金支持,此时实施降息,既能降低政府债务付息压力(预计每降息25基点可减少年利息支出约800亿元),又能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形成协同效应,助力重点领域攻关突破。

预期管理创新:引导市场形成理性共识 当前市场预期呈现明显分化特征,债券市场已price in年内20-30基点的降息空间,但权益市场仍对政策力度存疑,这种预期差反映出市场主体对经济复苏路径的判断分歧,需要通过明确的政策信号予以引导,6月降息若如期落地,将有效打破"政策观望"的市场猜想,强化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定力。

从操作策略看,选择在半年末时点调整利率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可平滑季末流动性波动,避免资金面大幅收紧;另一方面能为下半年政策预留空间,若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仍可适时推出降准等配套措施,这种"小步快走"的节奏,既体现政策灵活性,又避免市场形成单边宽松预期。

结构矛盾破解:定向施策的配套需求 在总量政策发力的同时,需要精准施策破解结构性问题,建议采取"降息+"政策组合:一是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再增加2000亿元,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二是适度放宽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白名单准入标准,对优质房企实施存量贷款展期支持;三是推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贴息计划,对设备更新改造贷款给予50BP财政贴息。

特别需要关注居民部门信心修复,可通过建立按揭贷款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将存量房贷利率与LPR挂钩,预计每年可为房贷家庭减轻利息负担约2000亿元,同时加快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定期存款利率下行,缓解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形成存贷款利率的良性互动。

风险防范预案:筑牢金融安全底线 在实施降息过程中需做好风险预案:首先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将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动态调整至1.4以上,保持汇率弹性;其次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将7天逆回购利率与SLF利率的利差维持在150基点合理区间;再者强化中小银行流动性管理,将同业负债占比上限从三分之一适度放宽,增强其资产配置能力。

对可能出现的资金空转问题,建议采取三管齐下措施:一是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规模提升至GDP的2%,强化定向滴灌;二是将宏观杠杆率监测频率从季度调整为月度,建立分行业预警机制;三是完善MPA考核体系,新增"制造业贷款增速"和"科创企业服务覆盖率"等考核指标。

政策效果前瞻:多维目标的平衡艺术 本次降息有望实现多重政策目标:预计可带动全年社会融资成本下降0.3-0.5个百分点,提振GDP增速0.4-0.6个百分点;推动CPI中枢回升至1.2%左右,帮助经济走出"低通胀陷阱";促进人民币汇率在6.8-7.0区间双向波动,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政策信号的及时释放,能够有效扭转市场主体的通缩预期,为经济转型升级争取时间窗口。

但需要清醒认识到,货币政策并非万能钥匙,在降息落地后,亟需加快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只有多策并举、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巩固经济回升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站在年中时点审视货币政策选择,6月降息不仅是应对短期经济波动的必要举措,更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步骤,当此经济转型攻坚期,需要以更大的政策魄力打破预期负循环,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精准把握政策时度效,中国货币政策完全有能力在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的多重目标中实现动态平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