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革命浪潮中,一家来自中国常州的光伏企业正以颠覆性技术创新改写行业规则,时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创能源")凭借"技术立企、创新驱动"的核心理念,在光伏辅材领域开创了"以技术创新解决行业痛点"的独特发展路径,这家成立于2009年的企业,通过十余年持续攻关,不仅打破了光伏电池制造环节的多项技术瓶颈,更开创了全球首个光伏湿法技术平台,其研发的差异化产品已覆盖全球85%的TOPCon产能,在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的今天,时创能源的创新实践为光伏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全新范式。
技术创新基因: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时创能源的创始人团队深谙光伏产业的技术痛点,公司成立之初即聚焦光伏电池制造中的核心工艺——湿法工序,这个涉及制绒、刻蚀、清洗等关键步骤的环节长期存在良率波动、工艺复杂、废水处理成本高等行业难题,研发团队通过构建"物理化学协同作用"理论模型,创造性开发出酸性制绒添加剂技术,将单晶制绒工艺时间从行业平均的15分钟缩短至8分钟,同时将单片银浆耗量降低12%,这项突破性技术迅速获得隆基、通威等头部企业认可,奠定了时创在光伏辅材领域的领先地位。
持续的研发投入构建起强大的技术壁垒,公司每年将营收的8%以上投入研发,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建立的"材料-工艺-设备"三位一体研发体系,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级化学品合成技术、纳米级表面处理技术等核心技术,截至2023年,时创已获授权专利157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63%,覆盖光伏电池制造全工艺流程。
产品矩阵创新:构建光伏增效新生态 时创能源的产品创新始终围绕"提质、降本、增效"的产业需求展开,在电池片环节,其开发的TOPCon专用添加剂将电池转换效率提升0.3%,帮助客户实现每瓦成本下降5%;在组件环节,推出的新型封装胶膜在抗PID(电势诱导衰减)性能上实现突破,使组件首年衰减率控制在1%以内,更值得关注的是其首创的"链式解决方案"——通过制绒添加剂、清洗剂、功能性胶膜等产品的协同使用,形成1+1>2的增效效应。
差异化产品布局构建起独特的竞争优势,针对N型电池技术路线,时创推出专用化学品系列,解决TOPCon电池制程中的绕镀难题;针对HJT电池开发低温制绒技术,将工艺温度从80℃降至40℃,这种精准的技术路线适配能力,使得时创产品在N型电池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市场环境中占据先机,数据显示,2023年时创在光伏湿法化学品领域的市占率已达32%,位居全球第一。
零碳智造:重构光伏产业价值链条 时创能源的创新不仅停留在产品层面,更深入生产制造环节的绿色变革,其常州生产基地通过工艺创新实现废水回用率92%,危废产生量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75%,自主研发的智能化配料系统,将化学品使用效率提升至99.8%,每年减少原材料浪费超3000吨,这种"绿色制造"理念正通过供应链传导至整个光伏产业,推动行业ESG标准升级。
数字化赋能为传统制造业注入新动能,公司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从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到产品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关键工序良率提升至99.95%,更值得称道的是其开发的化学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设备维护周期,将非计划停机时间缩减80%,这种制造端的精益化改造,为光伏行业应对供应链波动提供了韧性支撑。
未来布局:从光伏辅材到能源物联网 面对光伏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的挑战,时创能源已启动"第二增长曲线"战略布局,在钙钛矿技术领域,其研发的溶液法成膜技术将大面积组件效率提升至18.6%;在储能领域开发的固态电解质材料,有望将锂电池能量密度提高30%,这些前瞻性技术储备彰显出企业向新能源全产业链延伸的雄心。
更宏大的蓝图正在展开,时创能源提出的"光伏+"生态系统,旨在通过智能涂层技术、能源管理算法等创新,将光伏组件升级为具有自清洁、智能温控、实时监测功能的"智慧发电单元",这种组件级创新或将引发光伏电站设计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推动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进入0.1元/度时代。
时创能源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硬道理,从解决行业痛点的技术突破,到构建零碳制造体系,再到谋划能源物联网未来,这家企业始终站在产业变革的最前沿,在光伏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期,时创能源的实践为全球清洁能源革命提供了中国方案,正如其企业愿景所述——"让每一缕阳光创造更大价值",这家技术驱动型企业的创新之路,正在照亮零碳未来的新图景。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