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成电子(股票代码:002339.SZ)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山东济南,是中国电力自动化领域的标杆企业之一,公司早期以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起家,逐步覆盖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全产业链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数字化加速转型,积成电子的业务版图已从传统的电力自动化扩展至新能源、智慧能源管理、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成为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参与者。
在技术积累层面,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累计获得专利授权超600项,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50余项,其核心产品如智能电表、配电自动化终端、微电网控制系统等,在国内市场份额长期稳居前三,2022年财报显示,公司电力自动化业务收入占比达62%,新能源业务占比提升至18%,战略转型成效初显。
当前,中国正加速推进“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根据国家电网规划,“十四五”期间电网投资将超过2.9万亿元,其中配电网智能化改造、新能源并网消纳、电力物联网建设是重点方向,积成电子凭借其在配电自动化、智能电表领域的深厚积累,成为这一浪潮的直接受益者。
以配电自动化为例,公司开发的DTU(配电终端单元)、FTU(馈线终端单元)等产品已在全国30余个省市应用,覆盖超10万座变电站,2023年上半年,公司中标国家电网配电终端集中采购项目金额达3.2亿元,市场份额达15%,仅次于国电南瑞和许继电气,而在智能电表领域,积成电子连续五年在国家电网招标中排名前三,2022年单相智能电表出货量突破800万只,贡献收入超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也在加速,通过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电力公司合作,其智能电表出口量年均增长30%以上,2023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已提升至12%。
随着风电、光伏装机量激增,电力系统面临波动性加剧、调峰能力不足等挑战,积成电子瞄准这一痛点,重点发力储能系统集成和虚拟电厂(VPP)技术。
在储能领域,公司开发了从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到储能变流器(PCS)的全栈式解决方案,并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2022年,其储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0%,中标华能集团、三峡能源等多个百兆瓦级储能项目。
虚拟电厂则是另一大增长极,公司依托在电力调度、需求侧响应的技术优势,搭建了聚合分布式电源、储能、可控负荷的虚拟电厂平台,2023年,积成电子参与的深圳虚拟电厂试点项目已接入超200MW灵活资源,实现削峰填谷效益超千万元,据机构预测,到2025年国内虚拟电厂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公司有望占据15%以上的份额。
尽管业务版图持续扩张,积成电子的财务表现近年却呈现“增收不增利”特征,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8.7亿元,同比增长19%;净利润1.2亿元,同比下滑8%,毛利率从2020年的32%下降至2022年的28%,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新能源业务初期低毛利拖累。
公司的研发投入力度不减反增,2020-2022年研发费用分别为2.1亿元、2.4亿元、2.8亿元,占营收比例始终维持在10%左右,高研发投入的成果已逐步显现: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推出的“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毛利率达35%,显著高于传统业务,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为正,资产负债率控制在45%以下,财务结构相对稳健。
尽管积成电子在细分领域具备技术优势,但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容小觑,国电南瑞、许继电气等央企凭借资源优势持续挤压市场份额;华为、阿里云等科技巨头通过数字技术切入能源赛道,可能重构行业生态。
对此,公司的突围策略聚焦两点:
展望未来,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和碳交易体系完善,积成电子在需求侧响应、绿电交易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储备有望转化为业绩增量,机构预测,2023-2025年公司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有望回升至20%,目标市值看至120亿元。
积成电子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能源产业从机械化到智能化、从集中式到分布式的历史性跨越,在电力系统“不可能三角”(安全、经济、绿色)的博弈中,公司凭借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和技术迭代的持续投入,正在书写智能电网时代的隐形冠军故事,对于投资者而言,其估值是否具备吸引力,或许取决于能否在新能源业务放量与毛利率修复之间找到平衡点,而更深层的命题是:在能源革命的宏大叙事下,技术驱动型企业如何将行业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积成电子的答卷,值得长期关注。
(全文约1800字)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