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智创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创科技")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计划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发行3700万股股份,预计募集资金规模达28亿至32亿港元,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这家成立仅8年的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迈入全新发展阶段,更折射出中国硬科技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战略突围。
根据招股书披露,本次发行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5.8%,其中90%为国际配售,10%面向香港公众投资者,发行价格区间定于每股68-76港元,对应市销率(P/S)为6.2-6.8倍,较可比上市公司平均估值溢价18%,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已获得包括新加坡主权基金GIC、高瓴资本、红杉中国在内的六家基石投资者认购承诺,锁定约40%的国际配售份额,这为IPO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创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自主研发的"边缘计算+AI算法"双引擎架构,招股书显示,公司持有217项发明专利,其中62项涉及核心的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在工业物联网领域,其边缘计算设备的平均响应时间达到行业领先的3.2毫秒,较国际竞品快40%,这种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过去三年,公司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毛利率稳定在58%-62%区间,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财务数据呈现稳健增长曲线:2020-2022年营收分别为8.3亿、14.6亿、21.9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62.8%,更值得关注的是经营质量改善,经调整净利润率从-5.6%提升至12.4%,经营性现金流在2022年首次转正为3.2亿元,这种增长并非单纯依赖资本驱动,客户结构优化是重要支撑——战略客户(年订单超500万)数量从47家增至121家,收入贡献率从38%提升至67%。
在东南亚市场,公司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已占据17%市场份额;欧洲新能源监控领域市占率突破9%,此次IPO募资中约35%将用于海外研发中心建设,配合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凸显其全球化战略意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正在与德国工业4.0标准委员会接洽技术认证事宜,这或将成为打开欧盟市场的关键钥匙。
港交所2018年启动的上市制度改革仍在释放红利,智创科技选择"同股不同权"架构(WVR),创始人团队通过特别投票权保留62%的表决权,这种设计既保障了创始团队对技术路线的掌控,又符合国际投资者对公司治理透明度的要求,对比A股科创板,港股在发行定价灵活性(允许绿鞋机制超额配售15%)、国际投资者基础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硬科技企业的理性选择。
本次IPO定价隐含的估值逻辑值得玩味,按照2023年预测营收32亿元计算,发行市值对应PS约5.9-6.6倍,较美股Palantir(PS 8.2倍)存在20%以上折价,但较A股同类企业(平均PS 9.3倍)又显保守,这种定价策略既考虑了全球科技股估值回调的大环境,又为上市后股价表现预留空间,联席保荐人中金与摩根士丹利的定价模型显示,若2024年能实现45%的营收增长,市盈率(P/E)将降至32倍,进入价值投资区间。
六家基石投资者的组合颇具深意:GIC带来东南亚基建资源,高瓴在医疗AI领域的布局可与公司智慧医院方案产生协同,红杉则能对接硅谷技术生态,这种"产业资本+财务投资"的组合拳,远超单纯的资金支持层面,特别在供应链安全备受关注的当下,基石投资者中的某央企背景基金,为公司参与新基建项目提供了准入背书。
根据IDC预测,全球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4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9.6%,智创科技此时上市恰逢产业转折点:5G网络渗透率超过35%、工业设备联网率突破50%、AI推理成本下降至2018年的1/20,这种技术共振正在重塑竞争格局——传统工业自动化巨头西门子、施耐德的转型阵痛,恰恰为智创科技这样的敏捷创新者创造了替代机遇。
招股书披露,公司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已帮助客户平均降低23%的碳排放,这项业务在过去两年保持140%的增速,在港交所强制ESG披露的政策环境下,这种绿色技术储备正在转化为估值溢价,公司计划将募资额的20%投入零碳数据中心研发,这与香港特区政府《气候行动蓝图2050》的战略方向深度契合。
面对半导体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公司采取了"双循环"技术路线:核心芯片与英伟达、英特尔保持合作,同时与中芯国际联合开发定制化AI推理芯片,这种"技术自主但不脱钩"的策略,既满足国际投资者的合规要求,又符合国家产业链安全导向,特别在数据中心等关键领域,公司所有硬件产品均已实现国产化替代方案储备。
尽管资本市场对智创科技的IPO给予高度期待,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全球利率上行周期对科技股估值的压制、工业物联网领域日益激烈的价格战、地缘政治导致的供应链波动等,公司管理层在路演中透露,已制定三层次应对方案:保持24个月运营现金储备、与主要供应商签订长期框架协议、建立技术中台提升研发效率。
展望未来三年,随着3700万股发行带来的资本助力,智创科技有望实现从解决方案商向平台型生态的跃迁,其规划中的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或将重构设备连接标准;在资本市场层面,纳入恒生科技指数的可能性,将吸引更多被动配置资金,这场IPO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里程碑,更将成为观察中国硬科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样本。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