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港股上市公司九毛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9922.HK)发布公告称,拟于公开市场进行股份购回,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动用不超过5亿港元的资金回购公司股票,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资本市场关注,股价在公告次日一度上涨超8%,作为中国餐饮行业的标杆企业,九毛九此次股份购回不仅折射出企业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更暗含餐饮行业在后疫情时代的战略调整逻辑。
截至2023年8月底,九毛九股价较2021年高点累计下跌逾60%,动态市盈率仅为25倍左右,处于上市以来的低位区间,尽管公司2023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2%至28.9亿元,净利润达2.2亿元,但市场对消费复苏的谨慎预期仍压制估值,通过股份购回减少流通股本,可直接提升每股收益(EPS)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向市场传递"价值被低估"的信号。
2023年中报显示,九毛九持有现金及等价物约18.7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38%,远低于餐饮行业平均水平,充裕的现金流为股份购回提供了基础,而相比于激进扩张,现阶段通过回购优化资本结构更显审慎,据测算,若以当前市值执行5亿港元回购计划,可减少约3%的流通股本。
近年来,九毛九持续推进多品牌战略,旗下"太二酸菜鱼""怂火锅""赖美丽烤鱼"等子品牌快速扩张,股份回购或为未来股权激励计划储备"弹药",通过绑定核心团队利益,增强新兴品牌的运营动力,2022年公司已耗资1.5亿港元回购股份,此次加码显示长期人才战略的延续性。
2022年,海底捞在关店300家后启动10亿港元股份回购,同期推行"啄木鸟计划"优化运营,回购计划实施期间,其股价累计反弹超40%,验证了战略收缩期回购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作用,九毛九当前同样处于多品牌扩张后的整合阶段,回购或为战略调整争取缓冲期。
百胜中国(YUMC.US)自2020年起连续三年执行季度分红和股份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超12亿美元,这种"分红+回购"组合拳,帮助其在疫情冲击下维持了15%的ROE水平,九毛九若将回购机制常态化,可能开启中资餐饮企业价值管理的新范式。
尽管当前账面资金充裕,但餐饮行业具有强周期性特征,若未来出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大规模回购可能削弱企业抗风险能力,2020年九毛九曾因疫情暂时关闭近半门店,该教训提示需在回购规模与安全边际间取得平衡。
市场对九毛九的疑虑主要集中于多品牌战略的可持续性,2023年上半年,"太二"收入占比仍达78%,新品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若回购被视为"增长乏力下的无奈选择",反而可能加剧投资者对成长天花板的担忧。
港股市场对股份购回设有严格限制,包括每日回购量不得超过过去30日平均成交量的25%、禁止在财报发布前1个月内回购等,企业需精准把握窗口期,避免因合规问题影响计划实施。
九毛九可借回购释放的积极信号,加速推进智慧厨房、智能供应链等数字化基建,2023年其在华南试点的中央厨房已将出餐效率提升30%,未来若将回购节省的财务成本投向技术升级,可能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相较于国内餐饮市场的激烈竞争,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呈现高增长潜力,截至2023年6月,九毛九在新加坡已开设2家"太二"门店,单店日均翻台率达5.2次,股份回购带来的市值管理成效,或为其海外融资铺平道路。
在环境(E)、社会(S)、治理(G)维度,九毛九可通过回购优化股权结构,增强中小股东话语权,其2022年推出的"可持续食材采购计划"已覆盖90%的淡水鱼供应,未来若将ESG指标纳入回购决策体系,可能赢得长期主义投资者的青睐。
九毛九的股份购回计划,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企业价值认知的再定义,在资本市场上,它既是财务工具,更是战略宣言——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益运营,企业需要更精细化的价值管理能力,那些既能通过回购维护股东权益,又能将资本重新配置到创新领域的公司,或许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提示着新的评估维度:在关注翻台率、坪效等运营指标的同时,更要解读企业资本运作背后的战略意图,毕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能够主动掌握价值叙事权的公司,往往具备更深的护城河。
(全文约2300字)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