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控制领域的龙头企业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通号”,股票代码:688009.SH/03969.HK)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号集团”)自2023年4月21日至2024年5月20日期间,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增持公司A股股份978.96万股,占总股本的0.09%,累计增持金额约人民币5000万元,这一动作不仅创下中国通号上市以来控股股东单次增持规模的新高,更在资本市场引发广泛关注,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的“国家队”,中国通号控股股东的持续增持行为背后,释放出多重积极信号。
中国通号是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核心业务涵盖高铁、城轨、货运铁路等领域的信号系统设计与集成,根据公司2023年财报,中国通号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02.3亿元,净利润达36.8亿元,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此次控股股东通号集团的大手笔增持,首先是对公司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发展前景的明确认可。
从行业背景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轨道交通投资持续加码,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20万公里,其中高铁7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预计突破1.5万公里,作为轨道交通“大脑”的控制系统供应商,中国通号的技术优势(如自主研发的CTCS-3级列控系统)和市场份额(国内高铁控制系统市占率超60%)为其构筑了深厚的护城河,控股股东的增持行动,既是对行业政策红利的积极预期,也是对公司在智能铁路、智慧城轨领域技术领先地位的背书。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中国通号A股当前动态市盈率约为12倍,显著低于科创板高端装备制造板块的平均水平(约25倍),这一估值与其行业地位和盈利能力形成鲜明反差,控股股东的增持行为,客观上向市场传递了“价值低估”的信号,有望成为股价修复的催化剂。
进一步分析增持时间线可发现,通号集团此次增持主要集中于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一季度,这一时期,A股市场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整体承压,中国通号股价亦处于历史低位区间(2024年5月股价较2021年高点回撤约40%),控股股东选择在此时逆势增持,既体现了对短期市场情绪“错杀”的判断,也凸显了长期价值投资的战略定力,值得关注的是,自增持计划实施以来,已有部分机构投资者同步加仓,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持有中国通号的公募基金数量环比增长18%,北向资金持股比例亦回升至3.2%。
此次增持行动的另一层深意,或与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行动密切相关,2023年国资委提出“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的工作要求,明确支持央企通过增持、回购等方式维护市场价值,中国通号作为央企科创板上市代表企业,控股股东的增持既是对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也体现了国有资本运营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的实践探索。
从公司治理层面看,此次增持完成后,通号集团对中国通号的持股比例由53.58%提升至53.67%,进一步巩固了控股地位,在国企混改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适度集中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为后续可能的资本运作(如分拆上市、股权激励等)预留空间,中国通号H股较A股长期存在折价(截至2024年5月折价率约30%),此次增持A股也可能隐含对两地估值差异逐步收敛的预期。
控股股东的增持行为对中国通号及轨道交通板块产生了显著的提振效应,公告发布次日(5月21日),中国通号A股股价放量上涨4.3%,成交额较前一日增长近3倍;H股同步跟涨2.8%,显示境内外投资者对增持信号的正面反馈,从行业层面看,此次增持或带动投资者重新审视轨道交通装备板块的投资价值,包括中国中车、铁建重工在内的多家央企上市公司均出现产业资本增持动向,板块整体估值修复行情值得期待。
展望未来,中国通号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新基建”“交通强国”战略的推进,公司在智能运维、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等新兴领域的布局有望打开增长空间;海外市场拓展(如东南亚、中东欧铁路项目)仍需突破技术标准认证和地缘政治壁垒,控股股东的持续增持,既为市场注入信心,也倒逼公司加速创新转型,以更优异的业绩回报股东。
中国通号控股股东近千万股的增持行动,既是国有资本对优质资产的战略重估,也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背景下央企价值重塑的缩影,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事件不仅提供了短期交易性机会,更提示了在高端制造自主可控主线下,聚焦核心技术、估值合理的央企龙头的长期配置价值,随着国企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中国通号有望在资本市场与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下,开启新一轮价值成长周期。
(全文约1260字)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