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分析 > 正文

生物科技板块强势反弹,科伦博泰生物-B涨超8%金斯瑞生物科技涨超5%背后逻辑解析 科伦博泰生物-B涨超8%金斯瑞生物科技涨超5%

市场表现:港股生物科技板块逆势上扬

7月12日,港股生物医药板块迎来久违反弹行情,截至收盘,科伦博泰生物-B(06990.HK)大涨8.3%,金斯瑞生物科技(01548.HK)涨超5%,成为当日市场焦点,这一表现与近期低迷的创新药板块形成鲜明对比,引发投资者对生物科技赛道价值的重新审视。

生物科技板块强势反弹,科伦博泰生物-B涨超8%金斯瑞生物科技涨超5%背后逻辑解析 科伦博泰生物-B涨超8%金斯瑞生物科技涨超5%

从盘面数据看,科伦博泰生物-B当日成交额达1.2亿港元,股价创近一个月新高;金斯瑞生物科技则凭借超3亿港元的成交额,突破前期震荡平台,两股联袂上涨的背后,既有公司层面的利好催化,也反映出市场对生物科技行业长期逻辑的认可。


科伦博泰生物-B:ADC赛道领军者的价值重估

ADC药物布局进入收获期

科伦博泰作为科伦药业分拆的创新药平台,近年来在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持续发力,公司核心产品SKB264(靶向TROP2的ADC)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适应症有望于2024年提交上市申请,与默沙东合作的7款ADC管线中,已有3款进入临床阶段,其中靶向Claudin 18.2的ADC药物SKB315临床数据亮眼,被业内视为潜在重磅产品。

国际化合作打开估值天花板

7月11日,科伦博泰宣布与某跨国药企就一款早期ADC项目达成授权协议,首付款及里程碑金额或超5亿美元,这是继2022年与默沙东达成总金额超118亿美元合作后,公司再次展现技术平台价值,市场普遍认为,其ADC技术平台的持续输出能力,正在重构市场对公司的估值逻辑。

产能建设支撑商业化预期

位于成都的ADC生产基地已于近期完成GMP认证,设计产能可满足未来3-5年临床及商业化需求,随着核心产品上市时间表逐步清晰,机构预测其2025年营收有望突破20亿元。


金斯瑞生物科技:全产业链布局下的多维突破

CAR-T疗法商业化加速

子公司传奇生物的核心产品Carvykti(靶向BCMA的CAR-T疗法)2023年Q2销售额达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86%,随着美国新泽西州生产基地产能释放,年产能有望从5000剂提升至10000剂,近期FDA批准其用于二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优先审评资格,预计2024年适应症扩展将推动销售再上台阶。

合成生物学业务持续高增长

生命科学服务板块上半年营收同比增35%,基因合成业务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公司在CRISPR基因编辑工具、质粒生产等领域的突破,正推动毛利率提升至65%以上,叠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回暖,该板块有望保持25%+的复合增速。

前瞻性布局mRNA技术平台

依托成熟的寡核苷酸合成技术,金斯瑞已建成从mRNA设计、合成到LNP递送的全链条能力,近期与国内疫苗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标志着其mRNA技术平台开始进入商业化兑现期。


行业逻辑:三大驱动力重塑生物科技投资价值

政策端:创新药支持力度持续加码

国家药监局近期出台《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工作细则》,明确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审评路径,医保局亦表态将完善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对"医保砍价"的悲观预期得到修正。

资本端:一级市场回暖传导至二级市场

2023年Q2全球生物医药领域融资额环比增长42%,FDA新药批准数量同比增加28%,港股18A公司中,超过30%企业现金储备可支撑3年以上研发,行业出清后头部企业价值凸显。

技术端:ADC、细胞治疗开启黄金十年

据Nature预测,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4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研管线占比超40%,细胞治疗领域,中国CAR-T临床数量已占全球33%,技术代际差距逐步缩小。


机构观点:长周期配置窗口开启

中金公司最新研报指出,当前港股生物科技板块估值处于历史10%分位,而管线价值较2021年高峰时增长超200%,错配明显,高盛将科伦博泰目标价上调至68港元,强调其ADC平台价值尚未完全定价;摩根士丹利则维持金斯瑞"增持"评级,看好其"CAR-T+合成生物学"双轮驱动模式。


风险提示与投资建议

尽管行业景气度回升,投资者仍需关注临床试验失败、政策调整、海外市场竞争等风险,建议重点关注:

  1. 平台型公司:具备持续输出创新管线的技术平台企业
  2. 商业化验证标的:已有产品上市且销售放量的企业
  3. 全球化能力:license-out交易活跃、海外临床进展顺利的公司

创新驱动的长坡厚雪赛道

科伦博泰与金斯瑞的强势表现,印证了资本市场对真正创新价值的认可,随着中国生物科技企业逐步从"Fast Follow"走向"First-in-Class",行业正进入"头部集中+技术突破"的新阶段,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以更专业的管线评估能力和更长远的产业视角,把握这场生物科技革命中的战略机遇。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