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分析 > 正文

中长久期城投债的骑乘策略,穿越利率周期的收益增强之道 中长久期城投债如何骑乘

城投债市场环境与骑乘策略的机遇

近年来,城投债作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融资工具,始终是债券市场的核心品种之一,尤其在当前"资产荒"背景下,城投债因其相对稳定的信用资质和较高的票息收益,持续吸引机构投资者的关注,而中长久期(3-5年)城投债,因其兼具收益率优势与久期弹性,成为骑乘策略(Riding the Yield Curve)的理想标的。

中长久期城投债的骑乘策略,穿越利率周期的收益增强之道 中长久期城投债如何骑乘

骑乘策略的本质是通过债券久期与收益率曲线形态的动态匹配,获取资本利得与票息收益的双重回报,当收益率曲线呈现陡峭化特征时,中长久期债券随着时间推移向短端移动,其价格升值的空间显著,对于城投债而言,这一策略更叠加了信用利差收敛的可能性,形成"利率+信用"的双重收益来源。


中长久期城投债的骑乘逻辑拆解

期限溢价的红利捕获

在正常的向上倾斜收益率曲线中,3-5年期城投债的期限溢价通常介于80-150bp,假设投资者持有剩余期限5年的债券,当市场环境稳定时,随着债券剩余期限缩短至3年,其收益率将自然向3年期品种收敛,若此时收益率曲线陡峭程度未变,投资者不仅能获得票息收入,还能赚取约30-50bp的资本利得。

信用利差的动态优化

城投债的信用利差对政策周期高度敏感,在稳增长政策发力阶段,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缓释,中低评级城投债的信用利差往往呈现压缩趋势,例如2022年四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AA+级5年期城投债信用利差从150bp收窄至100bp,为骑乘策略贡献额外40-50bp的超额收益。

流动性溢价的价值重估

中长久期城投债的流动性通常弱于短端品种,市场往往给予更高的流动性补偿,当持有期跨越关键政策节点(如重要经济会议后),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带来的流动性改善,可使这部分溢价转化为实际收益,统计显示,3年期以上城投债在货币政策宽松周期中的流动性溢价收窄幅度可达20-30bp。


骑乘策略的实操路径

标的筛选的"三维模型"

  • 区域选择:重点聚焦财政自给率高于50%、债务率低于300%的强省份(如江苏、浙江、广东),规避尾部风险。
  • 期限匹配:优选剩余期限4-5年的债券,确保持有期内能完整经历收益率曲线陡峭化阶段。
  • 评级定位:以AA+为主体,适度配置AAA级作为安全垫,规避AA以下低评级品种。

时点选择的"信号体系"

  • 货币政策周期:在央行降准/降息后的6-12个月窗口期入场,此时收益率曲线陡峭化概率较高。
  • 信用事件冲击:利用城投非标违约等事件造成的短期利差走阔机会逆向布局。
  • 地方债发行节奏:避开季度末地方债集中供给期,选择财政存款投放阶段操作。

组合管理的动态平衡

建议采用"核心+卫星"策略:70%仓位配置省级平台、剩余期限4-5年的主力券种;30%仓位布局地市级核心平台、剩余期限3-4年的品种作为收益增强,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2.8%时,可适度拉长久期至5-7年;反之在2.5%以下时应缩短至3-4年。


风险控制的关键要点

利率反转风险的应对

建立久期错配预警机制:当10年-1年国债利差收窄至50bp以下时,启动减仓程序;若出现收益率曲线倒挂,应立即平仓半数以上头寸。

信用风险的动态监测

运用"财政存款/短期债务"指标实时跟踪发行主体流动性,对指标低于0.8的区域及时调出组合,重点关注城投平台市场化转型进展,对经营性收入占比超30%的主体给予溢价配置。

流动性风险的缓冲设计

保持组合中20%仓位为银行间市场活跃券,确保在极端市场环境下可实现快速变现,对于私募公司债等低流动性品种,单券持仓比例控制在5%以内。


实战案例分析

以2021年发行的"21苏城01"(5年期AA+,票面4.8%)为例:投资者在2022年6月(剩余期限4年)以102元买入,至2023年9月(剩余期限3年)以105元卖出,期间获得4.8%的票息收益,叠加3%的资本利得,年化回报达7.8%,显著跑赢同期理财产品收益,这期间江苏城投利差从120bp降至80bp,10年-1年国债利差维持80bp以上,完美演绎骑乘策略的双击效应。


未来演进与策略迭代

随着城投平台市场化转型深化,传统骑乘策略需要注入新元素:一是关注REITs、ABS等新型证券化产品带来的退出渠道创新;二是利用国债期货对冲利率波动风险;三是挖掘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基建收益权价值重估机会,在守住信用底线的同时,通过策略工具创新持续提升收益风险比。



中长久期城投债的骑乘策略,本质是在利率周期与信用周期的共振中捕捉价值重估机会,投资者需建立"宏观周期定位+中观区域选择+微观主体跟踪"的三层分析框架,通过精细化的久期管理和信用挖掘,方能在波动的市场中实现稳健收益,随着中国债券市场深度不断增加,这一经典策略仍将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