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分析 > 正文

参加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的三位专家最近在关注什么?

记者 辛圆

据央视新闻周三发布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9日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

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等三位经济学家先后发言。

大家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新向好。虽然外部环境变化带来不少困难,但我国经济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发展前景长期看好。

李强强调,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推动既定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要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加大力度稳就业促增收,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服务。

本次会后发布的新闻稿没有披露与会专家的具体发言。界面新闻整理了三位专家近期公开发表的观点,其观点和建议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透露接下来中国经济政策可能的发力方向。

张斌:公共投资在破解需求不足问题上大有可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增长。他在近期参加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月度分析会时表示,扩大公共投资是短期内打破需求不足局面不可或缺且能够起到引领作用的手段,也是短期内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见效最快的支撑手段。

张斌表示,如果要走出需求不足,并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恢复到2%左右的温和通胀水平,GDP需要填补5万亿-6万亿元的需求缺口。如果仅靠消费来填补这个缺口,那意味着消费增长需要达到15%以上。在当前环境下,要实现如此高的消费增速,收入必须有更大幅度的增长,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仅依赖消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消费+投资”双轮驱动,特别是依靠公共投资带动整体需求回暖。

他提到,在一些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如铁路、公路、机场、电网及部分水利设施,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发达国家。然而,在服务于民生的公共投资方面,我们仍有很大的补短板空间。

此外,张斌指出,外地农民工和务工人员进入大城市工作后,住房及公共配套设施的不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让经济发展进入更高层次,仅仅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文化、体育、生活服务等各方面进行改善,而这正是公共投资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李迅雷:应切实做好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合理增长工作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他3月22日在微信公众号“李迅雷金融与投资”上撰文称,在出口增速预期下行背景下,今年社零增速应提高到5%以上。针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他特别提到,应切实做好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合理增长工作。

李迅雷表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现实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低迷,导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招聘和给员工涨薪的意愿不强。在这样的背景下,职工尤其是中低收入职工的工资性收入能否合理增长,失业人群能否及时足额领到失业保险金,对于提振消费政策的效果会有重要影响。

对此,李迅雷表建议,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优化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制度,积极发挥国有企业的稳就业职能。为更好发挥国企承担的社会职能,建议适当优化国企工资总额制度,包括探索将超额利润按比例计入工资总额、将国企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所形成的工资费用单独列支不计入当年工资总额等。另一方面,优化失业保险金领取流程。可通过简化失业认证程序、适当提高失业金发放标准等,增加对失业群体的支持。

沈建光:需关注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受限等问题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长期关注中国消费市场发展和科技创新。他近期在微信公众号“沈建光博士宏观研究”上撰文谈到了DeepSeek的成功带来的启示。

他表示,作为原创科技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DeepSeek的成功依赖于分散化的决策和市场力量,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巨大资金投入和资源支持,也是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韧性体现。

沈建光特别提到,当前,民营企业在不少领域还是收到不公平对待,民营企业不仅在有些领域市场准入受限,平台科技公司上市也被约束,甚至近期还出现了不少地方对民营企业家的“远洋捕捞”。这些方面都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