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证券分析 > 正文

拒绝给网约车好评,可以克服“讨好型人格”吗?

最近网上热炒的话题来自于何同学。

何同学给自己写了条微博,大意是:网约车司机让自己给打个五星好评,自己之前答应,但也没给;现在不一样了,直接回不想打。理由是克服「讨好倾向」。

结果好嘛,这一通自我激励的话术,直接把自己送上了热搜榜第一。

网友不买账,纷纷给何同学克隆话术,内涵以后不给何同学的视频三连了。

场面相当混乱,而面对网友的口诛笔伐,很快何同学放弃抵抗,删帖了事。

其实吧,我们作为客户做网约车,给不给五星好评,权力在我们的手里,本来是无可指摘的。

但为啥何同学一番表达能捅出这么大篓子呢?有说给他扣帽子说啥「小布尔什维亚脱离群众,瞧不起劳动人民 ……」

我也是挺无语的,我也批评很多人,但搞文革那套扣帽子,那是真没有意思。

对于何同学,我认为他最大的问题是,所谓克服「讨好倾向」,是要选对对象的。对象找错了,再锻炼也改善不了自己的「讨好倾向」

我们在职场上做甲方也做乙方,身份不断切换中。

但做甲方时,天然就属于强势方。

如果我身边有市场经理表示他不敢对供应商说不,有 HR 表示猎头推荐的候选人就算不合适也不好意思拒绝。

那真的,你不适合做甲方,甲方付钱购买服务的,对乙方的服务挑挑拣拣是人生常态,要求更好的服务,是人生常态,只要别太离谱,乙方大多是可以理解的。你啥想法都不敢说,那还做啥甲方呢?

反过来,作为乙方,你基于自己的原则对甲方说不,那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锻炼的。

这么说吧,我也多多少少有一点「讨好型人格」,不太愿意当面和别人发生冲突,我理解这在可控的范围内,但如果有一天我需要改善这个问题,我应该尝试着和我的上司领导据理力争,学会拒绝同事和甲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但绝不应该是找一个等着我评分才能拿年终奖的下属去重拳出击。

陌生人社交,用礼貌换安全感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有一种不安全感,觉得自己不讨好别人了,可能就会被排斥,丧失他人的支持和好感,就会落单。

这种不安全感,促使他们对别人总是赞同,对别人派来的活总是答应,总活在别人的事情里,最终丧失了对自己的目标的关注。

这肯定是个问题,要解决。

但作为何同学,应该和他的工作伙伴,合作伙伴们去解决。而不是和一个之后 3-5 年碰不上一面的网约车司机顶一句「不」。

这不是克服讨好型人格,这是增加自己的个人风险。

你今天下车时用一句「我不想」怼一句网约车司机,明天用一句「我不干」怼一下地铁里的行人,后天用一句「你管得着吗」怼一句要你牵牢狗绳的老人。

那么总有一天,通过锻炼,你可能会喜提「打赢坐牢,打输住院」的全新体验。

在陌生人那里,他收到的信息并不是对方在做自我改善和调整,对方接受到的信息,是「冒犯」,被冒犯时,人和人的反应是不同的,但何同学如果愿意持续尝试,大概率总有一天要体会底层人民的铁拳。

事实上,在陌生环境下,保持一点起码的不安全感,是我们人类延续至今的生存之道。

而如今的大环境,挣钱越来越难,陌生人看在钱的份上放咱一马的概率越来越低了。

何必呢?

而何同学这种雷区蹦迪的作死操作,并不能真正改善他的「讨好型人格」。

某种意义上,如果他真的把对网约车司机说不,看做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话,我认为他对「讨好型人格」的认知只是浮在表面上。

熟人社交,用边界感换自由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是的,讨好型人格并不善于对别人说不,会将他人需求置于自身之上。

但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渴望他人的认可,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社会依赖性」导致的单方面牺牲。

这种情况的确会经常发生在一些职场和情感环境中,对于自尊放得比较低的打工人来说,往往会忽略自己的价值,一味去迎合他人,尤其是自己的领导。

当然从领导那里戒断「讨好型人格」难度很大,需要很高的技巧,可以说是讨好型人格自我救赎的天花板难度。

但相反,从一个陌生人那里,尤其是网约车那里希望戒断「讨好型人格」,那只能说是这个领域的下水道级别难度了。

毕竟在这个世界里,除了滴滴美团做司机招募,KPI 没完成的打工人,大概率是不会对一辈子就见一面的司机产生啥依赖的。至于单方面牺牲,网约车毕竟把你送到了地点,两者的关系也不可能是何同学的单方面牺牲吧。

此外,讨好型人格的危害,是来自于长期讨好行为带来的恶果,比如:

情感耗竭:因过度承诺产生怨恨、挫败感和压力。

关系失衡:他人将善意视为理所当然,导致单方面付出。

自我迷失:压抑自我真实需求,逐渐模糊自我认知。

身心俱疲:情感耗竭与资源耗尽引发疲劳。

这显然都不会发生在网约车里。

但的确会发生在办公室里,尤其是对于领导和同事的工作安排。

我在职场上的个人经验是,能晋升的,能涨薪的,永远不是那些做得最多,对领导和同事从不说不的老好人。

说白了,你的经历都放在为其他同事提供价值和情绪价值的时候,你自身的工作只会被耽搁,你自身的计划和目标只会被往后推。

真正能够拿到好资源好机会的,都是那些清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么实现目标的同事。而他们也是最容易得到升职和加薪机会的人。

想要改变这一点,从设定边界开始。

我在之前一财的采访中,抛出过一个简单的方式,对于同事临时丢过来的紧急但不重要的工作,可以设定一个简单的边界:今天我有其他安排,明天我们叫上 Leader 一起来谈一下,我如何更好支持你手头的工作。

这一步简单的边界设定,就可以给同事们清楚你的工作风格:我可以帮你,但需要:

在我自己的重要项目完成之后的空余时间;

在我认为你的需求合理的情况下;

需要在 Leader 的介入确保我们工作量合理的前提下。

这几招一上,那些带着不合理需求而来的同事,往往就望而却步了。

写在最后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这一切并不是空穴来风,也有可能是指桑骂槐。

何同学可能并不是因为今天司机问自己要好评了,决定写一个微博来表扬一下自己敢于对司机说不。

他可能是写给自己的合伙人 / 投资人看的,可能是写给自己的合作伙伴看的,也可能是写给自己某一个难以沟通的甲方爸爸看的。

这纯粹是根据我个人的经验。

职场上,我也看到过很多同事发表针对社会新闻或者家里琐事的感慨和观点时,无论他们是发在朋友圈,还是在办公室里有感而发,这些观点可能都不仅仅限于他描述的那个场景,很有可能相同的感慨和观点,他也想说给办公室或者朋友圈里的某位听众听的。

但他们不愿意正面冲突,选择讽古喻今的方式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态度。

只不过啊,何同学,这种害怕正面冲突,找个网约车司机做靶子的沟通方式,也很具备「讨好型人格」的特点。

但凡这次何同学拿来练手的不是一个网约车司机,而是他的投资人 / 合伙人 / 甲方联络人,这场讨论他大概率都会得到粉丝的支持。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