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凯莱英医药集团(股票代码:06821.HK,002821.SZ)发布公告称,公司以自有资金1999.53万元人民币回购23.51万股A股股份,平均成交价格为每股85.02元,这一动作在资本市场引发广泛讨论,作为国内领先的医药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凯莱英此次回购不仅涉及金额较大,更是在医药板块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进行,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值得深挖。
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凯莱英已多次实施股份回购计划,截至此次回购前,公司年内累计回购金额已超过5亿元,此次单日回购近2000万元,进一步凸显了管理层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凯莱英A股股价自2021年高点(约380元/股)以来持续调整,截至4月3日收盘价为85.5元/股,跌幅超过77%,尽管股价下跌与医药行业整体估值回调相关,但公司基本面仍保持稳健,此时回购,既是对市场低估的直接回应,也能通过减少流通股数量提升每股收益(EPS),优化财务指标。
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行业面临融资寒冬、地缘政治摩擦等多重挑战,CRO/CDMO企业的订单能见度受到质疑,凯莱英通过真金白银的回购,向市场传递“价值被低估”的明确信号,有助于稳定投资者情绪,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回购均价(85.02元/股)与当日收盘价几乎持平,显示公司对当前股价的认可。
根据2023年三季度财报,凯莱英账面货币资金达63.7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14.3%,现金流健康,此次回购仅占现金储备的0.3%,不会影响日常运营,管理层选择将冗余资金用于回购而非盲目扩张,体现了精细化资本运作的思路。
消息公布后,凯莱英A股次日(4月4日)开盘上涨2.3%,港股同步跟涨1.8%,成交额较前日放大40%,多家券商迅速跟进点评:
从长期看,此次回购可能成为价值重估的起点,据统计,2018年以来,凯莱英共实施过6次回购,其后6个月内股价平均涨幅达28%,显示回购对中长期股价的支撑作用显著。
据Frost & Sullivan数据,2023年全球CDMO市场规模达784亿美元,中国市场份额占比提升至12.5%,凯莱英凭借连续流反应、酶催化等核心技术,深度绑定辉瑞、默沙东等国际药企,2022年新冠小分子药物订单收入占比超65%,验证了其技术交付能力。
国内CDMO行业已进入洗牌期,中小企业因产能利用率不足面临出清风险,而凯莱英通过“研发+生产”一体化布局,2023年新建产能超2000立方米,进一步巩固规模优势,公司高管在业绩会上透露,2024年非新冠项目收入占比有望回升至80%以上,业务结构更加健康。
美国《生物安全法案》草案对国内CRO企业的潜在影响引发担忧,但凯莱英提前布局欧洲(英国敦刻尔克基地)和亚太市场,客户多元化策略有效分散风险,国内创新药IND(临床试验申请)数量保持年均20%增速,为本土CDMO企业打开增量空间。
尽管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8.2%(主要因新冠订单高基数),但剔除新冠项目后的收入同比增速达26.8%,公司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多肽等新兴领域订单增长迅猛,2023年新签非新冠合同金额同比增长45%。
2023年Q3毛利率为42.1%,环比提升2.3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产能利用率改善和成本管控,随着高毛利的临床后期项目占比提升,2024年毛利率有望恢复至45%以上。
2023年研发费用达7.8亿元,同比增长31%,占营收比例提升至10.2%,公司在固态合成、生物催化等领域储备了87项专利技术,为承接复杂项目奠定基础。
对于不同投资风格的参与者,凯莱英当前价位提供了差异化机会:
凯莱英此次回购,不仅是一次资本市场的常规操作,更折射出中国医药制造产业从“成本优势”向“技术驱动”转型的深层逻辑,在创新药全球分工体系重构的当下,具备技术壁垒和全球化运营能力的头部CDMO企业,正成为资本长线布局的核心标的,正如凯莱英董事长洪浩所言:“资本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当行业寒冬尚未完全过去时,龙头企业的主动作为或许正在为下一个春天埋下伏笔。
(字数:1785字)
有话要说...